News

以“我们是谁:来自中国面孔与中华大地的万年对话”为主题,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翁淮南、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齐聚东方读书会第19期,探讨面孔背后蕴含的民族情感、智慧与价值观,解读何以中国的文化密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廖凡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作为中国在非洲的重要战略伙伴,南非长期以来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和密切交往。当前两国人文交流呈现机制化、多元化的良好态势。此次学术对话,既是中南民间交往提质增效的生动写照,也是落实两国 ...
作者:刘龙飞(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博士) “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核心,通过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 ...
作者:林月恩(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福建师范大学廉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 ...
打“擦边球”绝非无伤大雅的小聪明,其本质是规矩意识被侵蚀,更是对纪律权威的慢性消解。规矩、纪律具有刚性,是铁规矩、硬杠杠。这种刚性是其发挥价值和功能的根本前提。如果规矩、纪律成为富有弹性的“橡皮筋”,就会导致“破窗效应”,最终沦为一纸空文。我们党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不加“试行”两字,就是要表明一个坚决的态度,表明这个规定是刚性的。规定就是规定,就是要起约束作用的,就要以从严的标准执行,边界必须 ...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从理论层次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学 ...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 ...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回顾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专门提及(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任务要求。体育系统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
10月11日—12日,第七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邮电大学举办。活动由北京邮电大学主办,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北京市学校思政课“青年名师工作室”(李全喜工作室)、北京邮电大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北京邮电大学青年红色筑梦 ...
作者:张洪松(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飔冰(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在全球掀起共贺新春的 ...
作者:范永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社区是城镇最基层的组织单元,是基层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基础平台,社区的治理也是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社区治理的效果和水平,直接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也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作为基层治理 ...
作者:洪盛志(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中南民族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研究中心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体育的 ...